第五十三章 来自三娃的折磨-《昼夜潜行》
第(1/3)页
村政所,不仅不是这时代的产物,也不是未来有的东西,类似乡镇政府,却又囊括了更多职权。
河口村政所是四月中旬建立,位于仙膳坊与村西工业区中间,河口村外的树林西角,是新修大道的另一条十字路旁。
近来莫杵榆不是在仙膳坊就是在这里。
技术指导的事已经不需要他了,由三娃安排,或叫大憨,或叫陆老师和林记者督促,建筑规划方面莫广柱已经完全掌握,照着规划图建造即可。
其余配套大家都已经上了门路,砖厂、窑厂、钢厂需要煤炭也直接和邬启泰对接,这家伙,现在连煤球生意都不顾了。
煤球是能挣钱,但哪有直接卖煤来得爽。
何况制造煤球本不难,村民自己就能搞定。
不过他也不会放弃煤球生意,毕竟巨野县的需求可不小。
加上河口人口日益激增,已经住上廉租房的家庭,因为莫杵榆禁购木材烧火,他们想自己做饭只能采用煤球。
至于烧炕,这个不好意思,有人承包了!
承包人自然是孙大管事。
他是投资人,开发由三娃幕后操控,属于钢厂未来商品之一,目前尚在开发中。
而这东西,就是暖气片了。
供暖当然不是免费,但也不能便宜,毕竟未来很多东西开发都要烧钱,而河口村目前的资金基本就是靠钟表利润填补,各大作坊的商品还处于内销阶段,由这些商品换来劳动力,继而用劳动力推动河口的工业发展。
因此暖气的费用,莫杵榆会对标木炭的价格,而且是平均每一户一个冬天的木炭消费,然后再打八折。
至于不住要不要交钱。
不用。
但必须腾出来给需要的人居住。
现在的廉租房远远供应不上,目前有四百户在排队,谁舍得搬?
四百户看似多,实则还不到五百人,绝大多数都是只身投奔河口,家人还在外乡,都是等住上廉租房才接家人过来。
廉租房不大,每一间仅有三十平,还隔出了一个大房一个小房,大房配一张双人床,小房单人床,床位架了一张学习桌。
客厅自然也窄小,没有厨房,灶台就修在门口,用水是从五丈河开挖的水渠,横穿廉租房分化的四个区,每两排廉租房中间修有小水车,水车旁放了一排缸,沉积水中杂质用的,但这水禁止直接服用,旁边有人负责烧饮用开水。
除此之外,廉租房每户三个窗户,分别在客厅和两个房间。
而锅碗瓢盆、桌椅板凳和衣柜等统统没有,连被褥都需要他们自掏腰包。
河口的第一间家具作坊,是莫杵榆的大伯莫广栋建的,出资的却不是莫杵榆,也不是大管事,而是莫广柱,股份一点不要。
现在大伯一家已经搬来作坊,日以继日的打造家具。
连莫老头都来帮忙,毕竟订单太多,大伯一家根本忙不过来。
每一户入住,家具、锅碗、被褥都需要一套,自己带来也不是不行,但极少人带。
回去一趟搬家,近的还好,一天搞定,远的少则三五天,多则十天半月。
而一天工钱平均四十文,快则半月,慢则一月基本就能备齐一套了。
因此大伯、贾亥和染织作坊是内销中挣得最多的。
再就是杨仝了。
最早奔河口的居民是一月末和二月初这一批,四个月下来,他们不仅住进了廉租房,简单的生活用品买齐了,一有余钱就上缝纫机。
河口大体还是粗活居多,来这里的也是汉子多过女子。
罗婶这类是极少数的。
而稳定下来的汉子,把妻儿接来后,基本就在廉租房里照顾孩子,闲暇时就缝缝补补,知道这里有缝纫机后是眼馋得不行。
目前稳定的已有上百户,靠他们,杨仝卖了六十台缝纫机。
手工业,莫杵榆不是没考虑,但受环境影响,女人来作坊干活,除了自家开的谁放心啊?
不是一句河口安保好就能解决的。
其实河口安保也好不到哪去!
主要是靠自觉。
宋教头只是督促每日例行操练,除此之外啥也不干。
莫杵榆也没时间管,他们不懈怠就行,肯练,日后都能派上用场。
李勿每日在村政所里埋头书写,办公桌前则大排长龙,都是外地的打工人。
这时候春耕早已结束,很多人就慕名而来,原想干个两三个月,等收成时回去,不曾想,来了就舍不得走了!
短工是不需要登记的,由他们工作单位安排,出了事也是单位负责。
比如盗窃!
人命案目前还没有发生,小偷小摸也极少发生,发现被抓住的一律交给宋教头的人遣送回乡,确定身份记录黑名单,未来概不录用,包括他们的家人。
对此陆老师正准备一套考核标准。
考核不单是品行,还有技能。
目前分为短工、长工、技工、高级技工等。
短工是连廉租房都没有资格住的,只能住简陋的棚子。
干的都是粗活,如挖渠,码头搬运。
第(1/3)页